藝術鑑賞怎麼做?掌握「欣賞」創作3要點,培養藝術感知力!

2024-03-18 / Hsin

在現今社會中,藝術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從家居裝飾到影視文化,再到城市景觀,甚至是假日看展等休閒娛樂皆無處不在,但你是否也擔心自己「不會欣賞」?許多人對藝術的印象是艱澀難懂,更認為只有具美感的人才能欣賞藝術,進而遲遲不敢起身探索 。若你也是這樣,不妨讓本文以輕鬆的方式,手把手地帶領你看懂藝術,進入藝術鑑賞的世界!




為何要學習藝術鑑賞?解密「懂欣賞」的好處


為什麼人人都需要擁有藝術鑑賞力?藝術遍布我們的生活,而擁有鑑賞能力將帶來不同層面的優勢。因此,下面我們將針對個人、心靈、技能、思維4大面向,解密擁有藝術鑑賞力的好處。




  • 提升自身藝術品味


也許不少人會認為品味、美感都是與生俱來的,或是受過特殊藝術教育、擁有優渥的經濟條件的人才能享受藝術。但其實並不然,藝術品味與天分並沒有絕對關連性,並且可透過時間積累而成,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提升藝術品味的潛力!


擁有好的藝術品味是打造理想生活的關鍵,除了提升對於周遭事物的感受力,也更能洞察藝術品當中的美。甚至若未來有收藏的打算,培養好藝術鑑賞力,才能使挑選眼光更加獨特,也不容易出錯。


📖延伸閱讀:藝術品收藏入門:從0開始說明投資、挑選、欣賞藝術品的眉眉角角!



  • 體會藝術融入生活的美好


藝術的本質不僅於高高在上地展示在美術館、藝廊中,更重要的是與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,甚至啟發人心、帶來意義。精神層面而言,擁有藝術鑑賞力宛如擁有了淨化心靈的「超能力」,可為生活注入平靜及力量。



  • 增進職場能力


《邏輯式藝術鑑賞法》一書指出,在近期的日本職場中,學習藝術鑑賞掀了一股潮流,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對於工作有幫助。除了美學素養外,觀察力、想像力、創造力、邏輯力、溝通力也是養成藝術鑑賞能力伴隨而來的優勢,而這些也作為面對變化、不確定性的未來的絕佳利器。



  • 獲得思辨的能力


學習藝術鑑賞不只是感性族群的專利,理性思維也作為藝術鑑賞中重要的一環。許多藝術品背後反映了時代議題、價值觀,甚至是世界觀,因此,對藝術品思考、解讀的過程中,就如同一步步擴大腦中的資料庫,在理、感性的反覆詰問之下,從中提升思辨的能力。


📖延伸閱讀:多看畫有益健康?藝術創作與觀賞的療癒指南



藝術鑑賞5階段︱剖析你如何「欣賞」創作


在理解藝術鑑賞力的伴隨而來的好處後,也許你腦中會浮現這個疑問:「我不知道現階段的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如何?該怎麼提升?」


根據美國當代藝術教育典範學者Michael J.Parsons的研究,學習藝術鑑賞共分為5個階段,分別是主觀偏好(Favoritism)、美與寫實(Beauty and Realism)、原創表現(Expressiveness)、形式和風格(Form and style)、自主判斷(Autonomy),不妨透過下表,自我評測看看現在的你屬於哪一個階段?



階段1:主觀偏好


對藝術品的理解停留在「直覺感受」,大多以自身經驗去判斷喜歡與否。




▲黃韻軒《修仙》,壓克力彩、鍍金顏料、麻布,30 X 30 X 5 cm,2023,NT$ 27,090



階段2:美與寫實


以「物象形似」作為判斷藝術品的標準。




▲潘麒方《山叢奏之五》,油彩、畫布,32 X 68 X 1.5 cm,2022,NT$ 26,250




▲黃千芮《花圃》,壓克力彩、複合媒材 、紙 ,27.3 X 39 cm,2022,NT$ 8,400



階段3:原創表現


考量到藝術品背後的「情感問題」,且能夠更全面性的思考。




▲吳梓和《You Won't Be Alone 01》,壓克力彩、畫布,79 X 95 cm,2019,NT$ 42,000



階段4:形式和風格


將「社會意義」納入欣賞的考量。



▲張亞蓁《尋根》,水墨、蟬衣宣,33 X 52 X 1.5 cm,2021,NT$ 16,800



階段5:自主判斷


將意義、價值觀融會貫通,如同評論家般擁有自我的見解。



▲版畫職男《花園風景 - 綬帶鳥與芙蓉花》,凹版、版畫紙,30 X 30 cm,2023,NT$ 8,925



欣賞藝術創作3大要點


介紹完藝術鑑賞的5階段,接著,當實際走進美術館,「欣賞」一件藝術品時,可以朝哪些層面著手?這邊提供一個關鍵概念:「由大觀小」。藉由循序漸進地跟隨以下3要點:了解作品基本背景、觀察作品本身、深入探討,即可一掀藝術品的神祕面紗!



1. 了解作品基本背景


首先,在欣賞一幅陌生的藝術品時,我們可以透過它的基本背景,來概覽作品的輪廓。




2. 觀察作品本身


次之,在了解基本背景後,回歸到「欣賞」層面,透過肉眼仔細觀察。





👉 題材:這幅作品畫了些什麼?


常見的創作題材種類有:肖像、風景、靜物、植物、動物、情感、抽象、宗教主題、歷史場景、季節、抽象...等。



👉 媒材:這幅作品是用什麼畫的?


繪畫媒材可分為:油彩壓克力彩水彩版畫水墨素描攝影膠彩粉彩刺繡複合媒材...等。



👉 色彩:這幅作品有什麼色彩?


色彩可大致區分為冷色系及暖色系,冷色系包括綠色、藍色、紫色;暖色系包括紅色、橙色、黃色。此外,透過藝術品中的色彩,還可以進階思考:作品中色彩的對比關係、這些色彩帶有什麼樣的情感?色彩和主題有什麼關係嗎?色彩為這幅作品帶來了什麼氛圍?



👉 個人好惡:我喜歡這幅作品嗎?


綜觀整幅作品,別忘了,最重要的還是個人對於作品的好惡及感受!此時,你可以自信的給出喜歡與否的答案及原因,並思考看看,是什麼關鍵因素帶來這樣的感受?




▲陳耘《上山-擎天崗 I》,凸版、新樹脂版、版畫紙,28 X 38 X 0.1 cm,2022,NT$ 8,610



3. 深入探討




最後,經歷前面兩個步驟,相信我們對於這件作品已有概略的了解及認識,而若對於作品仍感興趣,即可進行更深入的探討:





專業人士的藝術鑑賞作法解析


而若為專業人士,又是怎麼看藝術品的?根據美國當代知名教育學者密勒(Gine A. Mittler,1935-)所提出的「藝術批評原理與方法」,評判藝術品分為兩大層面:藝術、藝術史,以及4大階段:描述、分析、詮釋、評斷,目的在於同時達到「就畫論畫」及「就史論畫」的境界。


「藝術」層面講求就畫論畫,專注於畫作背後的美學特徵;「藝術史」層面則就史論畫,關注畫作背後的歷史背景及文化。透過兩層面的探討,確保主觀及客觀視角達到平衡。





4個藝術欣賞技巧,帶你擺脫門外漢稱號


俗話說:「內行看門道,外行看熱鬧。」其實擺脫門外漢的稱號並沒有想像中困難,筆者這邊整理了4個實用的私藏觀展習慣,期待人人都可以享受欣賞藝術帶來的美好!





✔ 打造專屬的觀展儀式


藝術對許多人來說遙不可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,自身沒有建立接觸藝術的習慣和儀式。當然,打造儀式必須經過多次的觀展經驗,並回顧自身感受總結而成。但該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觀展儀式?首先,在每一次觀展結束之後,可以透過自我提問來梳理脈絡,以下提供幾個有助於思考的提問及推薦做法,不妨試試看是否對你有幫助。



➜ 在每一次觀展結束後,你可以思考:


☐ 我喜歡一個人看展還是和朋友一起看展?

☐ 先做功課,再出發看展對我而言有幫助嗎?

☐ 美術館中的導覽能夠幫助我深度思考嗎?還是抑制了腦中的想像?

☐ 藉由這檔展覽,我獲得了什麼?如果沒有,原因為何?



➜ 推薦的觀展儀式:


☐ 在觀展前靜下心、沉澱自己,儘量不在之前從事緊張、刺激的活動。

☐ 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觀展時間,不過於匆忙導致遺憾。

☐ 每次觀展結束後,嘗試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。像是以相片記錄、簡單在備忘錄中打下自己的觀後感想、在社群中發出提問、與朋友討論...等。



✔ 保持開放的心態


在展覽中遇到不熟悉的風格、題材、媒材的作品,難免感到疑惑,甚至是氣餒,覺得「我根本不懂藝術!」此時可以放緩步調,保持開放的心態,當作一個全新的體驗,或許會從中探索到從未發現的樂趣!



✔ 注重藝術品帶給我們的感覺,不自我批判


許多人在下定決心要好好觀展時會過度鑽牛角尖,認為一定要徹底了解每件作品、聽完導覽才稱得上認真觀展、吸收的證明。但其實注重藝術品帶給你的感覺、享受當下也是一個選擇。你可以不必喜歡每一件作品,甚至跳過不感興趣的部分,僅花時間在真正吸引你的藝術品上,並深度思考自身對它的詮釋與解讀。



✔ 增加美感相關知識


如何自然地將藝術帶入生活?從在社群上追蹤一些美術館、藝術分享的帳號及網頁,像是臺北市立美術館、台北當代藝術館;或是在逛書局時晃晃藝術專區、翻閱藝術雜誌等都可增加你對藝術的敏銳度。此外,觀看相關的網路文章也是不錯的選擇!



藝術是件美妙的事物,且人人都有能力接近它、享受它。至於藝術鑑賞的能力,多半依靠時間的積累及養成,不妨先從日常習慣著手,將藝術帶入你的生活中吧!而若想了解更多藝術欣賞的知識,就讓platform A穿梭日常提供你藝術小白基礎及多元的知識分享。


📖延伸閱讀:第一次逛藝博會就上手!10 件參加藝術博覽會前必知的事

購物車
計算中請稍待.......
Please wait while calculating 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