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與新銳畫家深度訪談,甚至親自參訪工作室,來了解他們如何找尋靈感、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為藝術品。邀請藝術家直接現身,一起來直擊創作的最前線。
農曆年前的大稻埕,無處不瀰漫著人潮與煙火氣。穿梭在歷史與現代交融的街道小巷,終於來到黃彥勳隱身於巷弄間的工作室。比起外頭的熱鬧,這裡像是一處與世隔絕的小天地,讓人不禁有種抽離現實的錯覺。
你有沒有被日常生活中的某個瞬間吸引住目光?──街角忽然冒出的小花、被風吹得輕輕搖曳的植物,或是一塊閃著光的廢棄人造石頭。對伶琳來說,這些細微又美好的發現,像是生活裡的小驚喜,讓平凡的日子變得立體,也成為她創作的靈感來源。
當代藝術與東方媒材的完美交融,在胡晴雯的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。近年來,她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各大獎項與畫廊展覽之中,彷彿走到哪裡都能見到她的足跡。不過,她的膠彩作品卻絲毫不顯匠氣,反而散發著一種獨特的「氣質」。
認識四維羅約半年的時間,在還沒有見到藝術家本人前,僅透過他那充滿爆發力與視覺張力的作品,讓人不禁想像本人是否也擁有一股傲氣與囂張的特質。
雖然高甄斈的藝術創作是因為父母的「順便」栽培而開始的,但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,高甄斈在創作上的熱情與積極,使她得以同時跨足修復、研究、教學、創作、策展等等不同領域,並且為自己開創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創作者之路。
2023年,蕭其珩終於迎來人生第一次在畫廊的展覽。個性有些木訥的他,雖然已經入圍過不少重要獎項,卻也一直懷疑自己是否能把藝術創作當成終身職志。儘管筆下的人物都是奇形怪狀,有點幽默又有點詭異,但在這些看似解離的人物背後,卻是他一直以來對於朋友、家人情感的刻畫。
我們前往拜訪書容位於一間便當店二樓的工作室,這裡是一個狹小的空間,只有一張床、兩張桌子和一個衣櫃。她在這個空間裡劃分了清晰的工作區域,整個工作室充滿了與創作相關的物件和器具。透過採訪,我們了解到書容在創作上有著極大的渴望和動力,並且這一路上經歷了多次試煉與自我驗證,至今仍保有堅定的創作決心。
認識吳柏賢大約半年的時間,幾乎每次見面他都會分享一些令人興奮的新嘗試。有時在準備展覽、有時接了神奇的案子、有時參加意想不到的跨界合作,這些聽起來絕不尋常的嘗試,是吳柏賢最尋常的生活。 這次見面,吳柏賢的好消息是——他終於擁有一間屬於自已的獨立工作室,他幫自己的工作室取名「夜晚不夠黑 白天不夠光」,而我想在柏賢的空間中,可以一窺他的夜晚與白天。
受到漫畫影響而開始學習美術的游景棠,在上了大學後卻又決定不念美術科系,畢業後甚至有段時間沒辦法畫出完整的作品.....過去常常耐不住性子的他,如今卻能侃侃而談、充滿了自信的能量。他想像人生是顆不斷滾動的石頭,儘管舊的凹痕被磨平了,新的紋路仍會隨之而來;正如同跌跌撞撞的他,仍然必須在人生的旅途上持續前進一樣。
拉一張凳子,找到山上一塊風景好的角落,接著用鉛筆對著山頭比劃,不出幾小時,完成一幅風景油畫,或許是許多人對寫生的第一印象,但實際上的寫生是如何呢?我們特別邀請擅長水墨寫生的藝術家王翔擔任嚮導,和我們一同寫生半日遊,出發前往他最常寫生的地方,了解王翔的創作故事!
昕宜的工作室隱身在靜謐的小巷裡。矮小兩層樓的舊式公寓內,擺滿一個又一個充滿故事的物件。每個角落都被悉心佈置著,讓人覺得昕宜是個感性浪漫的人。然而整個空間卻又乾淨的一絲不紊,物件的排列是整齊劃一,似乎在浪漫之中,又帶著理性的牽制。
訪談當天第一次見到亞蓁,本來從回信的簡要,推測他會是話少的人,然而談到創作時,他雖然聲音不大,卻能滔滔不絕,不斷堆疊出獨特的生活觀,彷彿也帶著我跟著進入他畫中幻化多端的世界中,在雲霧中迷航思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