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藝術電商在幹嘛?】團隊直擊:「一起在正經八百的藝術圈搗亂!」數位行銷Tzuo的奇想世界
在新時代艱險的電商生涯中,數位行銷Tzuo如何險中求生?除了想法chill、搏眼球,執行力也要一流,行有餘力更要邊探索邊突破,打造民眾的美感教育,帶動藝術普及,一起來看數位行銷Tzuo在platform A做的那些「好事」!
擾動藝術圈,創意行銷的破格實驗
「之前一次辦在飯店的藝術博覽會,我們展場完全沒有掛任何畫作,只放置兩樣東西:平台的QRcode及大量啤酒,打造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大家休息。」Tzuo提及一次印象深刻的實體活動,作為數位行銷的他,也身兼公司的活動企劃發想。結果,空空如也的博覽會展區看似胡鬧,但透過這種方式,反而讓許多人在展間停留時間更長,對platform A的興趣增高。而留住觀眾的時間變多,同時也能察覺消費者的反應或回饋細節,並藉此思考未來經營的方向。
天外飛來一筆的「空白」,轉身躍為公司能見度提高的奇招。任職於以「藝術」為商品的電商,Tzuo說明自己的工作內容,包括廣告投放、素材製作和企劃發想等,線上與線下都需觸及,基本上一般社群小編要負責的工作,他都要親力親為。然而,若只沿著數位行銷的老路,想必無法在競爭激烈的電商環境裡殺出血路。
他接著談起一個有趣的專案,語氣中也頗為得意。一次活動主題是:「逛藝博要問什麼才內行?」。這個專案嘗試用年輕人的社群口吻與風格,像是ptt鄉民梗或hashtag,如「逛的時候要怎麼問,才不會像第一次來的菜雞?」「#在線等」等語句,用輕鬆的方式介紹藝術,就是希望打破大眾對於藝術博覽會的刻板印象,諸如嚴肅、高單價等等。讓一般人也能理解並親近,甚至覺得藝博是很有意思的。這在現今的藝術市場上,或稱得上是橫空出世的宣傳,「我們就是一直在做這種,感覺會『惹人生氣』的事情。」Tzuo為此案幽默作結。
現實中的藝術電商,關於收入的那些小事
回顧自己的職涯,Tzuo笑稱還沒進公司前,光聽platform A做的事情,感覺就是理想派!源於先前對台灣的藝術環境,抱持很大的懷疑(現在也還未消散),但接觸公司團隊後,覺得這些有能力的人,都在為藝術努力了,那他好像也沒什麼理由不做。進到platform A的契機,說來也蠻單純,當時他鎖定制度跟時間相對自由的工作,所以往小型的新創公司尋覓,剛好看到公司的產業是自己沒接觸過的,評估可以試看看,就投件並被錄取了。
而在這一行的經濟穩定度如何呢?他直言「賺錢不太敢想,只覺得希望為這個環境帶來一點什麼吧。以現階段來說,確實需要突破很多困難。」困難點在哪裡呢?回到台灣的藝術產業環境,一方面是台灣社會,普遍沒有掛畫的文化,就算有也是功能性強、千篇一律例如:為了風水擺的書法、偽北歐風幾何色塊,可能是因為從小教育結構,相對功利主義的關係吧?他認為大眾很少有機會提升美感或認識藝術;另一方面則回到,年輕世代面臨高物價、房價,通常不會將預算放在重心靈層面的藝術品上。
然而以公司的經濟回報而言,platform A最主力的賣畫、委託創作等,仍充滿市場潛力。Tzuo提到,其實很多人仍有藝術品買賣、媒合的需求,但尚未找到理想管道,或是根本不認識這些媒介。這時他們就盡力用最簡單的方式,打造簡單透明的平台,除了媒合交易,也讓大眾對這個產業有更多認識。
搭建美感教育的橋樑:platform A日常
除了銷售之外,platform A一直同步將「教育」置於品牌重要目標,致力於縮短大眾跟藝術的距離,同時促進大眾理解,欣賞美的東西,不管是錢、體力、時間成本,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。在企圖打造「藝術普及」的場所工作,Tzuo對藝術的看法,隨之也相當親切,他說:
藝術就是對生活的感受吧,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詮釋跟看法都不一樣,當欣賞別人的創作時,其實就像在了解他人的觀點與生活態度。
若因此,剛好看到與自己類似的想法、心情,或因此得到很大啟發的話,這種開心、感動或是成就感,是非常有份量的。
「好溝通、工作時間固定、沒有煩人職場文化。如果有工作過的人,應該就會知道,光是前面三點就有多好了吧!最令人滿意的還是每天面對藝術品,看著心情就好。」年輕但已做過多份工作的Tzuo,誠心讚賞公司的優點。雖然藝術電商的挑戰仍多:「在快速的社群媒體生態下,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好好看完陌生藝術家的創作概念」,所以如何跟上大眾話題,又以不落俗套的方式行銷,打破常民與藝術的隔閡,這些在台灣都還有長路要走。
就像Tzuo在platform A官網的自介(其實比較像自嘲):「90後萎靡斜槓仔,樣樣會但其實樣樣不精通」,直陳自己的「萎靡」,或許是種以退為進的生存策略。如同空白的展場一樣,沒有過多的框架與展物,但有無限的可能與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