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的多重宇宙——盤點台灣藝術史的愛戀之作
講到與愛情有關的藝術創作,很多人會先想到克林姆德的《吻》,或是其他經典的西洋繪畫,但其實在台灣也有很多動人而充滿趣味的藝術作品呢!更重要的是,不需要出國,這些作品在台灣就能看得到。台灣藝術家用他們獨特的眼光和創造力,表現了他們對於愛的想像,有機會的時候,不妨走訪美術館或畫廊,看看這些原作的美麗樣子吧!
在世界的藝術史上,曾經有許多傑出的作品,它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向度,成為人類珍貴的歷史瑰寶。其中,愛情更是許多藝術家為之心碎、難以抗拒的主題。那些知名的藝術家愛侶,例如羅丹與卡蜜兒 (註一)、瑪莉娜與烏雷 (註二) ......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的作品就像是峰迴路轉的小說一樣引人入勝,無怪乎會有這麼多相關的愛情故事被搬上大銀幕。
除了那些眾所周知的藝術家之外,其實台灣的藝術家們也有非常多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。它們代表了形形色色的愛情觀,也記錄了台灣歷史裡重要的時代軌跡。platform A 選出七件作品,有些激烈澎湃、有些惆悵悲傷,有些甚至隱含諷刺,橫跨80年的時間長河,創作的形式也涵蓋了繪畫、雕塑和當代的複合媒材,藉由這些作品穿梭愛的多重宇宙,欣賞愛的各種樣貌。
獻給新婚妻子的美妙禮物:顏水龍《妻子》
已故的台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 (1903-1997),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,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畫家身分外以外,也是藝術教育與民俗工藝研究者,甚至從事過廣告設計。
這件《妻子》是他送給新婚妻子的禮物,畫面用深紅的背景襯托妻子的素色上衣,讓前景的人物更加鮮明。雖然背景沒有其他的家具或物件,妻子的身上也沒有耳環、項鍊等飾物,隱約透露出新婚時期的困頓與艱辛。但也是這樣的畫面安排,使得觀眾的視線能聚焦在前景的人物上,素樸的打扮更顯得自然動人。對於當時生活困苦的顏水龍來說,沒有什麼比幫愛妻畫一張肖像更好的禮物了。
雕塑大師的老派浪漫:朱銘《玩沙的女孩》
在朱銘 (1938-) 拜師楊英風 (1926-1997) (註三)、成為享譽國際的雕塑大師之前,就已經靠著自己在傳統木雕的學習與研究,創作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,這件《玩沙的女孩》便是其中一例。
這件作品刻劃了當時的新婚妻子在通霄海邊玩沙的情景。在朱銘雕刻刀下的情人,蹲坐在沙地上,一手抓著裙擺,另一手則撥弄著沙子。女孩的頭低低地看著沙子,朱銘則選擇把這個畫面用雕刻刀保留了下來,正是數十年前的人們訴說情意的老派浪漫呀!
台灣最知名的同性情愛作品:席德進《紅衣少年》
席德進 (1923-1981) 在二次大戰戰後,隨著國民政府一起來到台灣。他是戰後的知名的台灣藝術家,除此之外,他也因同性戀藝術家的身分為人所熟知。
《紅衣少年》創作於1962年,畫的是年紀小他快 20 歲的習畫學徒莊佳村,席德進有點曖昧又無法明說的情愫,都在兩人的書簡往來中幽微地表現了出來。席德進曾說:「一個畫家對一個人最終極的癡迷,就是為了他用鬃毛畫筆蘸滿色料,去彈壓著畫布,反覆、反覆、再反覆。」畫中紋理豐富的不規則色塊,襯托出男子挺立的領子、寬大的手掌和英姿煥發的眼神,不禁讓觀眾猜想——在那個對同性情誼充滿禁忌的年代,到底藝術家是用怎麼樣的心情,在畫著這個人呢?
再舒適甜膩的愛情可能也藏有尖刺:陳慧嶠《睡吧我的愛》
陳慧嶠 (1966-),是臺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創作者,擅長以裝置藝術進行創作,同時也是台灣著名的藝術機構「伊通公園」的創立者之一。
這件在1998年完成的《睡吧!我的愛》是她的代表作之一。看似柔軟、舒適的床,順著摸是軟綿綿的絨毛,若逆著摸卻會摸到絨毛底下滿滿的針刺,若真的躺下去恐怕會鮮血直流、七孔流血吧!《睡吧!我的愛》隱喻著愛情關係中,性別刻板印象的反轉,即使看似柔弱、順從的女子,也有尖銳、冷酷的一面。正如同藝術家說,這是一種「舒適與焦慮的兩種極端」。
作為一位女性的愛情與慾望追求:柳依蘭《一個藝術家的愛‧慾》
藝術家柳依蘭 (1966-),以女性的角度創作了許多精彩作品,數年前更因為國片《血觀音》的主視覺創作而聲名大噪。
事實上,在此之前,柳依蘭便已經靠他的畫筆在藝術創作上嶄露頭角,這件《一個藝術家的愛與慾》就是他在 2007 年完成的作品。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自己的形象為主題,雖然不是藝術科班出身,卻能夠在自己的努力創作下,呈現出相當獨特的個人風格。在這件與人等高的巨幅作品中,柳依蘭扮演了自己在人生各個階段的樣貌,探索愛情的幻想與慾望。
既甜蜜又可愛的春日出遊:黨若洪《畫家與愛人》
黨若洪 (1975-) 筆下的人物,往往有一種優雅自適的從容感。他們像是從某個不屬於凡世的角落浮現,卻又能在人間安然自得。
像《畫家與愛人》就是一件非常可愛的作品,黨若洪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了人物的輪廓,再用粗獷的色彩呈現了人物的體積感。畫家與愛人光著屁股坐在草地上,喝著酒,看著書,享受春雪初融的溫暖時分。仔細看,畫家的眼睛已經變成愛心的形狀,正色瞇瞇地看著愛人(看看那隻不安分的手!),而愛人也笑盈盈地對著他,連背景的陽傘都變成了愛心的樣子,是不是很有愛呀!
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數位戀情:張碩尹《她與你與她的戀愛》
現代的年輕族群所談論的愛情想像,又和過去的前輩藝術家不太相同。張碩尹 (1982-) 的作品《她與你與她的戀愛》,大膽地將作品化為手機遊戲,借用過去風靡一時的美少女遊戲風格,結合當下熱門的區塊鍊議題,探討了九零年代至今的科技發展與人類之間的關係。
在遊戲裡面玩家將與虛擬情人展開一段戀情,同時也必須面對隨之而來的情感拉扯。就像是《人造意識》、《雲端情人》等電影在探討的議題一樣,人與AI智慧有可能談戀愛嗎?到底是人在玩遊戲,抑或是遊戲在玩人呢?
看完了上面的七件作品,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啊?隨著時間的演變,愛的樣貌越來越多元,表現的方式更是琳瑯滿目。講到與愛情有關的藝術創作,很多人會先想到克林姆德的《吻》、夏卡爾的《生日》,但其實在台灣也有很多動人而充滿趣味的藝術作品呢!更重要的是,不需要出國,這些作品在台灣就能看得到。台灣藝術家用他們獨特的眼光和創造力,表現了他們對於愛的想像,有機會的時候,不妨走訪美術館或畫廊,看看這些原作的美麗樣子吧!
編輯:Cathy
註一:羅丹 (Auguste Rodin,1840-1917),法國雕塑家,知名的作品《沉思者》就是出於他之手。與卡蜜兒(Camille Claudel,1864-1943,法國雕塑家)有著師徒/愛人/競爭對手的關係,兩人之間有許多情感糾葛。電影《羅丹的情人》就是以這兩人的故事為範本。
註二:瑪莉娜 (Marina Abramović,1946-),是來自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,有「行為藝術教母」的美譽。他和德國的行為藝術家烏雷 (Uwe Laysiepen,簡稱Ulay,1943-2020) 在1976-1988年間是著名的創作夥伴兼情人,伴侶關係結束之後兩人仍然保持著微妙的情感關係。
註三:楊英風是知名的台灣現代雕塑家,代表作《鳳凰來儀》曾在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展出,因而名噪一時。楊英風的創作給了朱銘很大的啟發,引導朱銘從傳統木雕逐漸轉化為現當代的藝術創作,兩人的師徒情份深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