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源自於生活中光影流變,她經常觀察並記錄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細微地流動,試圖在日常與非日常的差異中,捕捉一瞬而逝的悠然與偶然。在她的創作中,銀箔變化產生的焦褐、沈澱痕跡呼應了生活中光影的流動,她將繪畫的思緒延伸到生活的場域裡,展現出光影詩意的一面。
《窗外的芭蕉 II 》一作中,胡晴雯的靈感源自於海棠花玻璃窗外,一葉芭蕉與光影投射在玻璃上的剪影。藝術家喜愛觀察自然光若隱若現的姿態,而她所描繪的對象中,並不執著於客觀的植物剪影形象,而是運用媒材特性與繪畫語言,誠懇地再現內心風景。
創作年份:2023
創作媒材:鉛筆、胡粉、銀箔、水墨、礦物顏料、蟬衣宣、宣紙
作品尺寸:45 X 23 X 3.5 cm
裱框狀況:提供裱框服務
簽名狀況:背面,晴雯 2023
胡晴雯
view more…胡晴雯(1999-)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在學中,主要以東方媒材創作當代面貌的繪畫作品。 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源自於生活中光影流變、時間流動的觀察。日常生活中光往往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變化,像是清晨的微光、中午強烈濃厚的光影,又或是傍晚的magic hour。因此,胡晴雯嘗試捕捉光影的各種狀態,同時保留下時間經過的溫潤痕跡、紋理作為自身的創作靈感。 藝術家透過膠彩、銀箔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。瞬息萬變的光影誘發藝術家創作時的感性,因此藉由「銀箔」展現出光影詩意的一面。銀箔是一個特殊的媒材,而與眾不同的是,使用銀箔並非因為它閃耀、高貴的特質,而是胡晴雯對於燒箔、銀箔氧化、變質所產生不可預期的質感深深著迷。在她的創作中,銀箔變化產生的焦褐、沈澱痕跡呼應了生活中光影的流動,因此銀箔在作品中不再是精美的裝飾物,更成為一種精神象徵。 胡晴雯的繪畫作品不限於平面的呈現,而延伸到作品擺放的場域中。將作品放至白盒子中對她而言並不是最完整的,若將其擺放至光影灑落、特殊打光的空間中,光影與作品相互呼應帶來更具層次的展現。